
“来南沙投资,下班能不能打上网球?”——港澳及国际企业考察团的随口一问,透露了高端人才选择的微妙逻辑:他们不仅选择工作,更选择生活方式。
当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同样提出建设标准网球场的建议时,或许未曾料到,这颗黄色小球将成为广州南沙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
2019年,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建成之际,全区网球人口尚不足百人。当时很少有人能预见,这个看似超前的决策,是对城市价值的一次精准投资。五年后,南沙网球人口突破2万,国际赛事接连落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网球项目决赛亦在此挥拍。
在一片网球荒漠上建造大湾区规模最大的网球中心,南沙正悄然改变区域竞争的逻辑。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网球项目决赛在南沙举行。
无心发球:
从考察团的“随口一问”到城市战略
网球,一项深具国际化基因的运动。几年前,一场招商引资活动中,由港澳及国际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向南沙提出一个“额外要求”,让现场陷入短暂沉思:“我们来南沙投资,不知下班能不能打上网球,希望能找到更多球场。”
当时,南沙的网球场地屈指可数——仅蕉门河社区运动中心等地,零星散布着几片简陋球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击中了南沙国际化配套的软肋。
杜如虚初到南沙时,同样面临无标准网球场的窘境。基于在香港的长期生活体验,他认为,网球设施或许不是吸引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但绝对是重要的“加分项”。
杜如虚递交的建议书成为转折点。“网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他写道,“当人才发现南沙拥有便捷的运动场所和浓厚的运动氛围,会对这个区域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际化营商环境非纸上谈兵,应当浸润于细节之中。来自科学家、企业家、外商的声音汇聚,引起了南沙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质疑声亦不绝于耳:“这真的是一场有价值的投资吗?”
政府不擅商业运营,纯粹市场化又可能偏离公益。关键时刻,南沙选择了创新路径:放弃传统的政府包办模式,转向风险共担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区属国企南沙开建集团与专业网球企业广州钧泰体育合资成立的南泰文体公司,成为这场“实验”的运营主体。
“考虑到国家赋予南沙的国际化定位,我们一开始就朝着与国际接轨方向,学习国外成熟的商业化运营和先进的经验模式。”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土地与政策支持来自政府,专业运营能力来自社会资本,双方共同培育网球市场。

南沙国际网球中心。
破局之战:
从“至暗时刻”到精准发力国际赛道
2019年,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建成不久,2020年便遭遇疫情冲击。南泰文体公司几乎迎来“至暗时刻”:国内网球赛事处于最低谷,几乎全线停摆,收入归零,维护成本却日日发生。
作为政府出资方,南沙开建集团顶住压力争取政策支持。集团领导层态度明确,“我们始终把网球中心看作南沙的形象代表和国际交往平台。”
转机来自团队的国际化基因。“软硬件很重要,人的因素也很重要。”广州钧泰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燕山介绍,南沙国际网球中心拥有一支国际化、专业化和年轻化的团队,核心成员能够直接与国际顶尖网球机构对接,疫情防控期间反而加速了国际合作进程。
南泰文体多次外出学习四大满贯赛事,与英国国家网球中心、西班牙纳达尔网球学院、奥地利摄氏网球学校、法国巴黎冠军之轮、法国之星青少年网球公开赛等国际知名机构、俱乐部建立战略合作,双向开展研学集训,形成高水平职业球员共同培养机制。
在商业模式上,南泰文体通过赛事门票、赞助、周边产品、培训服务、体育经纪等多渠道创收,同时与南沙区政府和广州市政府紧密合作,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3年到来——拥有近20年历史的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简称“广网”)移师南沙。赛事有关负责人回忆,“南沙不仅要办,还要办出特色。”此后,南沙逐年承办广网赛事,广网也创新推出“赛事+文旅+消费”模式,奠定了其作为大湾区标杆性体育文化品牌的地位,成为一年一度的大湾区网球盛会。

2025年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决赛现场。

2025广网在南沙举办,图为单打冠、亚军(左为孙璐璐、右为李吉妮)。
今年,广网推出外场观赛票,正赛前五日每日仅需38元,即可观看除中心球场外全部比赛及球员训练。赛会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球员训练安排,极大提升了观赛便利性与互动性。
结果超出预期——外场连日爆满,观众增幅达67.2%,累计入场人次较去年增长超五成。消费数据更令人惊喜:近六成球迷来自市外,有力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
历经三年耕耘,广网在南沙培育了规模可观、热情高涨的球迷基础,南沙作为“网球城市”的名片日益清晰。
生态跃迁:
从单一赛事到完整产业链的布局
“当在南沙看到这群孩子训练时,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费尔南多·沃达斯科——同样的倔强,同样的不知疲倦。”西班牙教练路易斯的选择,代表了国际网球界对南沙的认可。
通过举办国际赛事保持与网球国际组织的密切联系,南沙为培养本土国际职业球员开辟了路径。就读于广州外国语学校的14岁少年陈晓正,作为南沙本土培养的球员,在今年初的国际网联ITF(J30)赛事中挺进双打八强,拥有了世界青少年排名,距离国际职业球员的梦想更近一步。
然而本土培养之路绝非坦途。在许多人眼中,职业网球之路无异于一场“赌博”。
为打造完整的网球产业链,南泰文体于2024年初成立了钧泰国际网球学院,引入国际一流的欧洲职业教练团队,采用西班牙训练模式,开展职业网球培训。该学院的建立,标志着南沙从赛事运营向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型。
南沙的网球培训氛围愈发浓厚。家长袁江为了儿子袁浩铭的网球梦,将他从珠海带到南沙学习生活。站在训练场边看,望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年仅八九岁的孩子就开始接触网球的新生代,家长们也深感竞争日益激烈。

孩子们在南沙进行网球训练。
钧泰国际网球学院的网球总监正是路易斯,他选择南沙的理由很直接:“中国有非常好的网球赛道!”这位现ATP前十球员泰勒·弗里茨青少年时期的主教练,看到了比薪资更重要的东西:成长体系与市场潜力。
“体育成为南沙与国际对话的桥梁,”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当弗里茨的青少年教练选择南沙,当WTA赛事落地于此,传递的信息很明确:这里符合国际标准。”在南沙的这条赛道上,正汇聚一群志同道合的追梦人。

2024年蕉门河社区运动中心网球场,南沙国际网球挑战赛在此举办。
价值重构:
当网球成为南沙的新“社交货币”
走进今天的南沙国际网球中心,硬地、红土、草地三种国际标准球场一应俱全,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场地全满贯”实力的顶级网球中心。2025年升级工程完成后,中心场地总量达到32片,包括27片国际标准网球场和5片三色球球场。
硬件设施日臻完善的同时,南沙更构建起多层级赛事体系。以南沙国际网球中心为主场,南沙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ATP广州南沙国际网球挑战赛,2024-2025年还连续举办ITF青少年网球巡回赛。
南泰文化副总经理雷力曾表示:“从国内青少年到国际网联青少年赛事,从业余网球赛事到国际职业赛事,任何阶段的网球爱好者、青少年选手,都能在南沙找到适合自己的比赛。”

从广州南沙体育馆上空俯瞰,可见分布在四周的高标准网球场。
经过五年发展,南沙网球人口从不足百人发展到超过两万人。数字背后是深层变革——网球正成为南沙新的“社交货币”,通过网球建立的商业合作、社会关系,正在重构南沙的社会网络。
港澳网球爱好者的持续北上,更凸显了这种价值。据统计,2024年共21批次、超千名香港网球爱好者在南沙国际网球中心消费。有香港球友表示,“周五晚上过来,打两天球,周日晚上回香港,已成为固定行程。”
经济账同样亮眼:2024年南沙国际网球中心营收5032.63万元,其中配套产业营收占比28.85%;实现消费达1.97亿元。这说明观众不只是来看球,而是在南沙消费、体验、停留。
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城市形象的重塑。在招商引资中,“能看WTA赛事”成为南沙的独特卖点,有效弥补了新区在文化积淀上的短板。这种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区域价值。南沙招商部门工作人员打趣道,“如今招商引资,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南沙不仅有政策优势,还有国际一流的生活品质。”
“要做就做最好的!”多年前的豪言已成现实。从被质疑的“豪赌”到湾区网球新高地,南沙打出了漂亮的ACE球。这场逆袭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拼政策到拼生活品质,从硬实力到软环境,从单一经济指标到综合竞争力。
对内向市民提供普惠体育服务,对外展示国际化营商环境和生活品质,南沙的网球之战远未结束:当一颗小球激活一座城,这场变革将如何锻造南沙未来的城市软实力?更大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谢子亮 齐华伟 罗瑞娴
图片:通讯员罗仲贤、刘伟及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北京队夺得十五运会乒乓球男团冠军
24直播网是一个专业的足球直播网站,主要提供高清足球直播,NBA直播,英超直播,体育吧以最全最高清信号让您畅享五大联赛,打造最好体育直播吧。
Copyright © 2022-2025 24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2015742号-2
网站地图